洞口史志

您现在的位置:28365365bet >> 走进洞口 >> 洞口史志

【最后的胜利】一块烈士墓碑背后的“幸”与“不幸”

2015年08月19日来源:红网 作者:佚名  点击数:

(立于洞口县江口镇枞山坳半山腰的“陆军第七十四军湘西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”)

(合葬250余名烈士忠骨的圆形坟冢)

(牺牲时年仅十九岁的准尉刘子梅之墓)

(纪念塔所在山下的江口小镇,如今是一片和平的景象)

 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秦芳 潘锦 洞口报道  
  在洞口县江口镇一座名叫枞山坳的半山腰上,“陆军第七十四军湘西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”巍巍耸立,四周青山环绕,静静守护着250余将士忠骨。而距纪念塔不远的山下,放眼望去,高楼林立,一片繁荣和平的景象。  
  今日,《最后的胜利》报道组来此凭吊,向先烈献花致敬。  
  据史料记载,最初的纪念塔,由青石砌成,高6.8米,呈四方体,基座五级,上锐下广,正面刻“陆军第七十四军湘西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”,右下角刻“蒋中正题”。  
  而眼前的纪念塔,碑身崭新,比原物高且宽,高高矗立,更显庄重宏伟,但并非历史原物,而是由洞口县人民政府在2012年修建,最原始的那块碑则自下而上斜卧于纪念塔正背后小陡坡上。  
  纪念塔再往上走有一座圆形坟冢,此处便是烈士们的长眠之地。一圈大理石砖基上的修葺痕迹依稀可见,表明纪念塔修建的时间并不久远。但坟头茂盛的青草,却又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。  
  坟冢后面,是一座镶嵌着六块石碑的水泥墙,其中一块“气壮山河”为时任国军陆军总司令的何应钦所题。在这些石碑中,一座不起眼的个人墓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,与其他由当时名将题字的石碑不同,这块碑面几乎没有人工涂色,碑上所刻文字要靠近碑前才能辨认,上面刻着:  
  刘子梅之墓,后勤司令部第十九兵站医院准尉,生于民国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戌时,殁于民国三十四乙酉五月十七日辰时,系湖南省湘乡县荷塘乡十二保人氏,民国三十四年六月立。  
  或许,这是无数烈士纪念碑中最为特殊的一例。大部分的纪念碑都是以集体名义所立,而鲜见个人之墓。更让人吃惊的是,墓主人牺牲时年仅十九岁。伫立墓前,不禁让人感叹万分:  
  相对于他身边那两百多名无名英雄来说,这个十九岁的年轻人或许是幸运的,因为历史记住了他的名字;然而对于十九岁的他来说,原本人生才刚刚开始,但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,却让他永远长眠于此。  
  望着眼前的这座墓碑,记者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,回到了硝烟弥漫的雪峰山。  
  1945年,已处于穷途末路的日寇,妄图攻取芷江,进逼陪都重庆。4月9日,围绕争夺芷江展开的湘西会战打响,中日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,战线长达200余公里。侵华日军投入5个师团、3个混成旅共8万余人,分南、中、北三路,向雪峰山地区进攻。位于雪峰山东麓的江口,则成为湘西会战最后一仗的主战场。  
  在整个湘西会战中,中国军队以伤亡1.9万余人的代价,歼敌2.8万余人,取得了抗战正面战场最后一役的完胜。此后,日军在中国战场彻底停止进攻作战,直至战败投降。  
  1945年5月20日,何应钦、麦克鲁、王耀武、施中诚等中美将领及记者若干人乘直升飞机到江口、青岩、铁山阵地视察,连连称道战绩可嘉。1946年春,国民政府派一工兵连驻守江口,于江口新街街口湘黔公路西侧建造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,以旌在湘西会战主战场江口、青岩一代阵亡的忠烈。  
  忠骨不朽,浩气长存,伫立阵亡烈士纪念塔前,当思和平来之不易,亦当焕发强国之心。作为记者更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,如何让更多的人牢记历史,不忘先烈的英雄事迹,通过文字的力量为民族复兴大业做一份贡献,成为了我们该好好思考的事情。


【字体: 】【收藏】【打印文章】【查看评论

点击进入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