洞口史志

您现在的位置:28365365bet >> 走进洞口 >> 洞口史志

党在邵阳的活动概述(五):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

2006年06月13日来源:《党的光辉照邵阳》 作者:佚名  点击数:

    1949年10月10日邵阳解放。10月13日前后,1200多名南下干部相继入邵,南下中共邵阳地委、邵阳区专员公署随即进入,地委书记夏如爱、副书记赵荫华;专员魏国元、副专员张天和。同时,邵阳军分区成立,司令员邹毕兆、政委夏如爱;副司令员俞和坦、副政委胡立信。解放之初,百废待兴。地委遵照中共中央制订的各项方针政策,在中共湖南省委的领导下,领导全区人民着重开展了接管建政,没收官僚资本,征粮支前,减租减息,清匪反霸,支援抗美援朝、镇压反革命和其他各项社会改革,建立和巩固了各级人民政权,稳定了社会秩序。在征粮支前工作中,全区共筹集粮食(大米)983万公斤,柴草1900多万公斤,抢修桥梁25座,渡口2处;组织5万多民工、1500多名码头工人、800多条民船,帮助解放军运送物资,保证了18万多人民解放军顺利通过邵阳,进军大西南。为了支援抗美援朝,全区发动3万多名青年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,捐献人民币265万元,稻谷40.5万公斤,可购买飞机17架。为了保障社会稳定、人民安宁,人民解放军一五八师、一三六师和邵阳军分区及各地地方武装,在各地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配合下,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,清剿了盘踞各地的100多股土匪和国民党残余武装3万余人,铲除了长期为害的匪害。

1950年秋到1952年,农村开展了一场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土地改革运动。地委派出大批干部首先进行试点,取得经验后全区分三批进行土改,然后又进行土改复查。共没收土地400余万亩,分给366万无地或少地的农民。还没收地主的耕牛3.8万头,稻谷3.5亿公斤及大量房屋、衣物、用具分给贫困农民,广大农民从政治上、经济上翻了身。与此同时,在城市工矿企业开展了民主改革运动,对工商业的公私关系进行了一些调整,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。

土地改革及其他民主改革完成后,1953年地委和专署制定了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,开始转入经济建设,有重点地新建了一批工厂、矿山。同时,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,有步骤地开展了农业、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。土地改革时,就已开始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,1952年底,全区建立常年互助组3410个。1953年,地委按照中央提出的“积极领导、稳步前进”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,开始在邵东、新宁等地试办农业社。到1954年全区77%的农户加入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。1955年秋,根据省委在全省范围内实现高级农业合作化的指示。地、县(市)委派出大批干部下农村,开展并社升级工作,全区原有初级社全部升为高级社。共建高级社9325个,入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.2%,基本实现了高级农业合作社。农业合作化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。解放初期,全区有私营工商业3万余户,从业人员6万余人,资金总额700余万元,其中邵阳市有私营工商业4300多户,从业人员9600多人,资金总额160多万元,被列为全省对资改造重点城市之一。邵阳地、市党委和政府根据中共中央“利用、限制、改造与和平赎买”的政策,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,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。1956年,全市出现了一个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,除66户香烛业(属迷信职业)自行淘汰外,全市私营工商业3634户,从业人员6636人,分别纳入公私合营、合作商店、合作小组等公私合营企业。同时,按照“统筹兼顾、全面安排、积极领导、稳步前进”的方针,采取说服教育、典型示范和国家支援的办法,使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实现。至1956年秋,全区有42962名手工业分别加入888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(组),占全区手工业总数的92.5%。至此,三大改造基本完成。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辉煌的成就。

 

 

【字体: 】【收藏】【打印文章】【查看评论